世界看中国:海参崴的汉语文化热

遠東聯邦大學漢語課:漢語是該校最熱門的專業。
俄羅斯遠東最大港口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中國習慣稱海參崴)遠離莫斯科政治中心數千公里,卻與中國相接壤。BBC中文網記者沈平走訪了符拉迪沃斯托克,報道中俄邊界地區的經貿往來、文化交流和兩國關係。以下是系列報道的第二篇:
一個寧靜的周日早上,我在海參崴市中心廣場偶遇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的官兵列隊步操,我立刻舉起相機拍下這個精彩時刻。
方隊中幾名年輕水兵突然向我喊了句話,讓我有點吃驚。他們不是禁止我拍照,而是用流利的漢語說:「你好!」
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孔子學院俄方院長古裏洛娃表示:「目前在整個俄遠東地區分別有近17所大學和十幾所中學開設漢語課。而漢語是最受歡迎的外語。」
海參崴第九學校從1967年就已經開始教授漢語,從二年級到十一年級的學生都必須修讀漢語課。
17歲的娜斯佳學漢語已經11年,她說:「我喜歡學習漢語,雖然聲調和語法比較難掌握,但很有意思。」
除了大學和中小學的正規教育,也有不少俄羅斯人自發學習漢語。孔子學院的古院長表示,他們剛成立時只有24名學生,如今已經有近300名學生,從十幾歲到六十歲都有。
現實需要
為什麼漢語如此受歡迎?海參崴第九學校的16歲學生拉俊直率地說:「因為中國經濟發展很快,學好漢語以後就夠找到很好的工作,賺到很高的工資。」
能講流利漢語的銀行經理卡爾切夫斯基說:「學習中文為俄羅斯人提供了很大的機會。 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想到中國找工作,與中國做生意。」
事實上,學習漢語並不是最近才興起的熱潮。 早在1898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海參崴成立東方學院(遠東聯邦大學前身)的時候,就開始教授漢語。
孔子學院的古院長指出:「當時(沙皇)就意識到,如果俄羅斯要在這個地區發展,就必須要從學習不同的語言文化開始。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考慮。」
潛艇博物館用漢語寫的「禁止坐」標語:針對中國 遊客的不文明行為?
除了現實需要,由於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中俄兩地民眾從一個半世紀以前就開始有著密切的聯繫。
歷史淵源
提到當初學漢語的原因,銀行經理卡爾切夫斯基表示:「我的奶奶1919-1937年住在哈爾濱,然後移居上海,1943年回到蘇聯。我小的時候她就教我講漢語。」
17歲高中學生麗娜雖然漢語並不流利,但依然很喜歡學,她說:「我的姥爺(外祖父)是中國人。」
我在海參崴市中心廣場隨機採訪了十幾位中年以上的俄羅斯市民,超過一半能夠講「你好」、「謝謝」等基本漢語。
一位老奶奶用俄語說:「我的丈夫是士兵,曾經被派駐在中國東北,我隨他在中國生活了好幾年,但是現在漢語都忘光了。」
文化互動
國立阿爾謝尼耶夫博物館館長索科洛夫博士透露,遠東邊區曾經存在過一種混雜了俄語和漢語的特殊語言,這是上個世紀初的俄國人和中國為了方便溝通而創造出來的。
不過這種語言如今已經失傳,館方正在努力從歷史文獻中解開它的秘密,希望能在2011年在博物館內把它重現給公眾。
事實上,一些漢語用詞也早已經融入到俄語當中。比如當地俄國人會說「chu-fan-net」,也就是中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吃飯了嗎?」
飲食,也許是最容易獲得當地人接受的文化。在海參崴於1990年代初對外開放以前,本地俄羅斯人從來不喝中國綠茶,如今綠茶卻非常受歡迎。我在中餐館見到的每一個俄國人都會用筷子。
海參崴《東方僑報》總編薛會林表示:「大部分的本地俄羅斯人都去過中國,也開始喜歡東方文化,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採訪完遠東聯邦大學的當晚, 一家地方電視台播放了配上俄語的電影《少林足球》。我這才想起來為什麼早上在漢語課的黑板上看到「周星馳」三個字,那顯然是老師的節目預告。
從漢語熱到中國茶再到周星馳,中華文化已經深入到當地百姓的生活。這種文化上的認識,是否會影響遠東地區的俄羅斯人對中國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