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87國在日本簽署《水俁公約》

小金礦採金過程中使用的水銀
圖像加註文字,

新的國際公約規定控制與減少汞在一系列產品、生產過程和行業中的使用。

一項旨在消除汞污染的國際條約,聯合國《水俁公約》周四(10月10日)在日本熊本市簽署。

該公約根據日本的一個城市命名。1950年代,日本水俁市發生了世界上最嚴重的汞中毒事件。

今年1月,經過4年的談判,140多個國家同意採取一系列有法律效力的措施,遏制汞的使用。

汞及其化合物可對人體造成一系列嚴重危害,包括對大腦和神經系統的損害。年輕人群受其毒害尤為嚴重。

其他危害還包括對腎臟和消化系統的損害,受害者可能會喪失記憶和產生語言障礙以及許多其他問題。

汞污染嚴重

在多個發展中國家,汞的排放污染變得日益嚴重。

聯合國的一份報告說,諸如中國等國家由於採礦增多和對化石燃料的日益依賴,有毒金屬汞已經越來越多地進入自然環境。

在拉丁美洲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小型金礦開採使得汞污染在8年中增加了一倍。

聯合國環境署最近的《2013年全球汞評估》指出,由於經濟迅速發展,亞洲成為最大的汞排放地區,幾乎佔全球汞排放的一半。

剛剛簽署的《水俁公約》是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性公約。《水俁公約》規定控制與減少汞在一系列產品、生產過程和行業中的使用。

這裏指的產品包括含汞的體溫計、血壓計、電池、熒光燈等9種製品。公約規定到2020年將禁止製造、進口和出口這些產品。

該條約還限制汞在小規模金礦開採中的使用。此外,新條約還規定嚴格控制各種大型工業設施的汞排放與釋放,包括燃煤發電站、工業鍋爐以及一些金屬冶煉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