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便士:英國新舊幣制轉換的產物

半便士

圖像來源,other

圖像加註文字,

半便士硬幣流通了13年,主要作用是緩衝幣制轉換對商品價格可能造成的影響。

英國人曾經用過半便士硬幣,時間不長,年代也不久遠,1971-1984,整整13年。

半便士的誕生,是在英國幣制向十進制轉型之際;主要是為了在舊幣制和新幣制確定的價格之間搭橋,使新幣制實行後商品價格盡可能貼近舊幣制時的價格。

舊幣制的1英鎊等於20先令,1先令等於12便士,即1英鎊等於240便士。十進制幣制下,1英鎊等於100便士。

不少貨幣史專家認為,半便士硬幣雖然活得不長,但確實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辯論

雖然半便士硬幣取消已30年,但英國仍有不少人還記得當時圍繞這個最小面值硬幣存在的必要性展開的激烈辯論。

在貨幣當局宣佈半便士硬幣逐漸退出流通前,很多小商販、街頭報攤已經「幣滿為患」,付錢時必須接受半便士硬幣,找錢時誰都不要。

半便士硬幣在很多人看來「太煩人」,但力挺這枚硬幣的人強調,它面額雖小,對價格波動起到的緩衝作用不可忽視。

而財政部對半便士硬幣判死刑的決心遲遲下不了,其猶豫拖延更令人不耐煩。

當時,英國財政部的猶豫主要因為擔心貪婪的零售商可能會借機對價格「四捨五入」,變相提價,從而推高通脹率。到了1984年,決策當局終於下了決心,因為用半便士硬幣結算的買賣實在很少,取消它不可能造成實際衝擊。

價格上的「四捨五入」確實有,比如1983年英國的二等郵票價格從12.5便士漲到13便士,兩年後又降到12便士;1984年,養狗許可證的收費從37.5便士跌到37便士。

全國的超市都發誓,一旦取消半便士硬幣,價錢要湊整數時,只會往下減半便士,不會往上提半便士。

貶值

現在看來,除了民眾討厭半便士硬幣,取消這個最小面值硬幣還有更重大的考慮。

1970年代後期,英國通脹十分嚴重,使得半便士硬幣貶值厲害,鑄幣成本相對昂貴,變得越來越不划算,到1984年,這枚硬幣的價值和購買力已經小得可憐。

這也不奇怪。貨幣史上不乏熔化的硬幣價值超過其購買力的例子。

半便士硬幣很小 -- 現在的一分錢硬幣直徑是20毫米,而半便士錢硬幣直徑是17毫米;圖案設計也很平淡,30年前壽終正寢時,幾乎沒人為之傷心。

半便士硬幣不復存在,人們的目光開始向一便士硬幣聚焦,它的未來不確定性突然增強。

加拿大的一分硬幣去年退出流通,因為鑄幣成本超過了它的貨幣價值;美國人圍繞一分錢硬幣是否該進歷史博物館也爭論已久;英國的一便士硬幣的存亡似乎也難免被重新提起。

(編譯:郱書 / 責編: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