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採訪札記:廣義省到李山島採訪漁民

  • 蒙克
  • BBC中文網
輕便摩托是越南人的主要交通工具
圖像加註文字,

輕便摩托是越南人的主要交通工具

我四月中旬從曼谷飛往越南,主要目的是採訪越南中部李山島上的漁民。在南海西沙群島附近的漁場一直是越南漁民的傳統漁場,但是中越主權在南海的紛爭僵持不下的時候,這些漁民在西沙群島附近捕魚受到中國漁政部門的干預。

採訪活動從河內開始。越南外交部派出一個年輕人為我們安排採訪和行程。我們一起從河內乘飛機到越南中部的峴港,從峴港乘車再往南行到廣義省的沙圻港。從那裏我們乘船到李山島。

我們到達廣義省的時候,當地政府的外事辦公室又派了一位接待人員隨同我們一起赴李山島。等我們到了李山島採訪漁民的時候,一層層的政府陪同人員已經有三個人。

圖像加註文字,

李山島的越南漁民

西方記者一般會覺得在越南採訪報道要經過官僚機構的繁文縟節,很不自由。但是一旦行程得到批准,越南外事官員還是能為採訪提供便利和幫助,在採訪過程中也可以不受限制地隨意發問。

行路匆匆

我們從峴港驅車去廣義省經過許多村鎮,一路上幾乎不間斷地看到各種騎輕便摩托風塵僕僕趕路的越南人。有的是一家幾口坐在一輛摩托上,還有用摩托馱帶各色物品的小販,和其他形形色色的旅行者。

圖像加註文字,

李山島人民委員會的主席

越南的摩托手都帶五顏六色的頭盔,都穿一種很有特色的、在別處看不到的防風外套和臉罩。估計是越南天熱,加上騎車告訴行走又需要一定防護,因此這些越南出產摩托防護用具都有了特定的越南特色,既能提高一定的防風防曬和防護功能,又得透氣,不能太悶熱。

在河內和胡志明市區街道,潮水般的輕便摩托車流是越南城市繁忙的獨特景觀,但在鄉間長途路上風塵僕僕的騎手則體現了普通人為生機奔波和勞作。有人看到我在網絡發表這些風塵僕僕的各色騎手的照片評論說:「這樣的勤勞的人民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希望。」

李山島

距離廣義省海岸幾十公里的李山島在越南有「蒜王國」的美名,另外因為李山島有豐富的漁產和火山島獨特的風景,那裏也是聞名的旅遊度假地。

李山島山地起伏,到處是片片蔥綠的蒜田。鄉間點綴著許多擠滿兩、三層小樓的漁村。漁民居住的小樓幾乎家家庭院裏都有各色盆景植物,幾乎家家樓上通風處或樓前的陽台上都曬涼著厚厚一層蒜。

圖像加註文字,

李山島的漁民家家都種蒜,那裏的蒜在越南享有盛名

我們走訪的漁民家現代家用電器應有盡有,他們客廳裏一般都供著佛龕,牆上還有各種家庭合影。漁民們在客廳地上涼席擺開茶具請人喝茶。許多茶壺上都有漢字。

越南經過拉丁化文字改革已經不用漢字,但新建廟宇也都有漢字匾額,似乎傳達一種傳統的含義。不知道越南燒制茶具上的漢字是否也只是為表達某種歷史感。

除了採訪了兩位在西沙群島捕魚被中國扣留過的越南漁民外,我還採訪了李山島當地人民委員會的主席。年青的一位漁民對我們講述了被中國扣押,並且受到毆打的經歷。

在當地政府辦公樓辦公室裏接受採訪的Tran Ngoc Nguyen主席是位和藹樸實的中年人,他的辦公室陳設給我似曾相識的感覺,令人想起20-30年前中國基層官員的辦公室的樣子,色調沉著的硬木桌椅、書架、臉盆……

他們在接受採訪中談到和中國的爭端都顯得很平和,並沒預想中的義憤填膺。Tran Ngoc Nguyen主席在訪談中強調南海問題解決要倚賴國際慣例和國際法,並說他們也在教育自己的漁民按照國際法規行事。

時過境遷

圖像加註文字,

越南老戰士參觀廣義省美萊村大屠紀念館

我們在返途中經過廣義省臭名昭著的「美萊村大屠殺」發生地並參觀了那裏的紀念館。可能是恰巧越南要大規模紀念南方解放週年,所以看到許多越戰老兵進館參觀。

許多老人都穿著舊軍裝,還傷殘老兵,不少人胸前都掛了許多勛章和戰爭紀念章。這些人一邊默默地看著大屠殺的血腥圖片,一邊聽解說員講解。

圖像加註文字,

越戰中「橙色毒劑」的受害者賣自己的小手工紀念品謀生

因為廣義省是越南南方靠近北方的前線,是當初越共抵抗武裝活躍的地方,因此越戰中幾次臭名昭著對平民的大屠殺都發生在那裏:1968年美軍的美萊村大屠殺;同美軍並建作戰的韓國軍隊在1966年的平和大屠殺和延年-福平大屠殺。如今時過境遷,曾經「抗美援越」的戰友中國現在同越南為南海爭端鬧得不可開交,而昔日的「侵略者」則成了最受歡迎的投資伙伴和制約中國的平衡力量。

去年韓國韓國在越南投資36億多美元,成為該年度對越投資最多的國家。在峴港街頭和餐廳看到許多韓國遊客和品嚐海鮮的食客。我們在廣義的下榻賓館就位於一個巨大的韓國工業園區旁邊。

經過峴港看到了越戰時美軍的主要空軍基地。當地官員指著被隔離的荒廢機庫說,那是美軍飛機撒橙色毒劑返回時清洗飛機的地方。清洗的廢水流出造成污染,附近許多居民都中毒,造成很多先天畸形的嬰兒。

我從胡志明市離開越南的時候,在當地的戰爭博物館遇見了一些橙色毒劑受害者。那是些先天畸型的人自己組織起來製作諸如鑰匙鏈之類的手工藝品在博物館出售,以此自助謀生。

(責編:歐陽成)